作者:Sleepy Not Found,404 Youth
你肯定已經(jīng)注意到了,最近 Labubu 真的太火了。
地鐵里的書包上、辦公室的桌面上、朋友圈的自拍鏡頭邊,它總會以某種姿勢出現(xiàn),齜牙咧嘴,一副傻傻壞壞的樣子。
就是這么個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小家伙,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放在生活里最顯眼的角落。
它不是最貴的,也不是最稀有的,甚至沒有明確的設定背景。但 Labubu 的流行,明顯不是「盲盒」「運氣」那么簡單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喜歡 Labubu 的人不只是「買來擺著」。
他們給它做娃衣,甚至還會給它貼假睫毛、貼牙鉆。年輕人去買這樣一個小玩偶并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像在照顧一個有點態(tài)度的小朋友,這一種參與式的情緒陪伴。
這幾年,像Labubu這樣的「留白型IP」越來越多。沒有明確的世界觀設定,不做人物大傳記,反而讓人更愿意投射情緒、編織故事。
Labubu不吵,也不主張什么,它只是在你愿意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候,剛好在那里。
Labubu的流行,流行在「關(guān)系感」
Labubu的爆紅,并不是偶然撞上的流量運氣。
在許多看似「陪伴經(jīng)濟」的賽道里,它踩中了一個特別精準的點:不是陪你說話、陪你解悶,而是陪你演繹一種你理想中的親密關(guān)系:可控、不黏人、沒有壓力,還能定制。
在它身上,我們能體會到一種獨屬于當代人的親密想象:
我可以隨意靠近它,但它不會要求我任何回應;
我想表達的時候它就在,不想說話時它也不會多問一句。
這是當代一種越來越常見的現(xiàn)象:把情緒投射到「非人對象」身上,以此獲得一種輕量、可控的親密感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Labubu的「爆改」行為越來越像在照顧一個數(shù)字小朋友:穿娃衣、化妝、布置房間、拍寫真,每一項操作都不是純粹的愛好,而是一種「投射-反饋」的輕型情感互動。
這和近幾年流行的乙女游戲角色養(yǎng)成、二次元谷子、痛包,本質(zhì)上是一個邏輯:
不是為了滿足「被理解」,而是為了獲得「情緒主權(quán)」。
在這些關(guān)系中,我們不再是那個試圖迎合他人期待的個體,而是「我說了算」的情緒導演。Labubu就像一塊溫柔的空白布,你可以在它身上寫你自己的故事。
這也是Labubu和傳統(tǒng)潮玩最大的差別。
經(jīng)典的手辦或IP周邊,是把你拉進別人的世界,你得讀懂角色設定、理解劇情背景,才能有沉浸感。
但Labubu是反的,它不講故事,只提供一個可愛的輪廓,一個帶點表情的殼子,邀請你寫進去屬于你自己的情緒。
它比很多「擁有完整設定的IP」要自由得多。
而「自由」恰恰是當下年輕人在現(xiàn)實社交中最缺乏的東西。
它不貴,形象可親可塑,在大眾文化與小眾表達之間找到了一個精準平衡點。你不會因為它太火而覺得媚俗,也不會因為它太小眾而覺得邊緣。
它是那種「你喜歡,剛好我也喜歡」的共同體符號,像一場不需言語的集體默契。
所以我們說 Labubu 的流行,本質(zhì)上流行的不只是「IP」,而是一種人和人之間早已瀕臨消失的「關(guān)系感」,它把這份關(guān)系感,以一種玩具的形式保留下來了。
在城市的節(jié)奏里,我們開始習慣不打擾彼此,但又依然渴望有一種存在能被溫柔地對待。Labubu剛好填補了那個「想親近、又不想被打擾」的空白,它不是孤獨的解藥,而是孤獨的共謀者。
泡泡瑪特的留白策略:講一半的IP,反而更完整
Labubu 基本沒有設定。你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個什么生物,也沒人告訴你它的「使命」是什么。它的情緒很明確,但背景幾乎是一片空白。
這不是缺陷,這是精心設計。
這其實是泡泡瑪特的殺手锏,他們早就放棄了「塑造一個完整角色」的老方法,轉(zhuǎn)而構(gòu)建一種更符合當代心理結(jié)構(gòu)的IP敘事:不講滿,只講一半。
在傳統(tǒng)意義上,一個 IP 要想活下來,要靠設定、劇情、復雜的角色關(guān)系去撐。但到了今天,完整的設定反而成了一種心理負擔。
年輕人越來越?jīng)]耐心聽故事。
注意力有限、社交焦慮嚴重、信息過載的環(huán)境下,越來越多年輕人其實更偏愛這種「我想靠近就靠近、想?yún)⑴c就參與一點點」的關(guān)系,而不是一個設定滿滿、壓力巨大的完整故事。
換句話說:我們已經(jīng)從「沉浸式敘事」進入了「片段式認同」時代。
你不需要完全理解 Labubu 的過去,也不需要知道它的走向。你只需要在某一刻,和它的某一個表情對上眼神,就夠了。
這其實是對當代敘事權(quán)力的一次讓渡:講故事的主動權(quán),從創(chuàng)作者手里交到了受眾手上。
你可以給它安一個設定,說它是「有點暴躁的城市打工人」;也可以說它「是小時候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」;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說,只給它換上一套娃衣,讓它陪著你坐一會兒。
這和傳統(tǒng)敘事邏輯最大的區(qū)別在于:我們不太需要一個「等我們?nèi)ダ斫狻沟慕巧胍粋€能裝下自己情緒的載體。
這也能解釋,為什么近幾年留白型 IP 越來越受歡迎,泡泡瑪特的大部分 IP 幾乎都傾向于模糊背景、稀釋設定,把更多空間留給觀眾去填空。
不是因為他們不愿講故事,而是因為他們知道:在一個人人都想表達、但又沒人愿意被定義的時代,空白本身就是最強設定。
它滿足的是「文化不確定性時代」的一個核心情緒:我不需要你給我答案,我只想自己決定,哪里該說話,哪里可以沉默。
Labubu 的成功,是因為它雖然沒有建構(gòu)一個完整的世界,但它卻給了每個人靠近它的方式。這是一種新的文化結(jié)構(gòu):去中心、反設定、參與式情緒補完。
它不是一個角色,而是一個位置;不是一個故事,而是一種打開方式。
正因如此,它也才能在年輕人的書桌、書包、床頭,悄悄占據(jù)那么多「留白的空間」。
一款「有點賭,但不太賭」的輕潮流產(chǎn)品
盲盒這件事,很多人嘴上說「割韭菜」,身體卻很誠實。
它的魅力,說白了,就是一種可控范圍內(nèi)的刺激感:拆盒那一刻的不確定性、抽到隱藏款時的小驚喜、和朋友「你出我換」的小交易,這些構(gòu)成了當代年輕人既想要點驚喜,又不能承受大風險的心理現(xiàn)實。
Labubu 其實也踩中了這個點:它有點「賭」的成分,但不會讓你覺得被坑。
它不像 NFT 和球鞋那樣炒到動輒幾千上萬。Labubu 當前二級市場的單價大多數(shù)人是可以接受的。而且,即使抽不到隱藏款,也還有很多「可愛款」讓人喜歡,不至于落差太大。
這種「輕輕賭一下 看著舒服」的搭配,剛好踩在年輕人情緒消費的舒適區(qū)。
而且,買盲盒不像某些潮流文化那樣高度依賴知識門檻。
你不用懂潮玩圈,也不用研究設定背景,不用排通宵、不用拼人脈、不用搶抽簽。你只要在商場走過,看它順眼,買一個試試看,整個「入坑」門檻就完成了。
這其實是 Labubu 乃至泡泡瑪特的產(chǎn)品哲學:不制造焦慮,但制造想擁有的沖動。
它像是一種「低壓版潮流」:你能參與、能上癮、能分享、能討論,但不會因為有一款沒買到就覺得被這個圈子排除在外,產(chǎn)生「脫節(jié)感」。甚至它的設計語言也偏「模糊可愛」,不會讓它看起來太精致,也不會讓你像一個「朋友圈懂哥」。
它是一種可以帶入生活的潮流,不需要你聲明自己是潮人。你放在桌上是裝飾,拍下來是表情包,放進包里可以成為社交話題,它具備社交附著力,但沒有社交壓迫感。
這種定位,剛好踩在當代年輕人對于「社交 潮流 情緒消費」的三重需求交叉點上:
想買點什么,讓自己「今天不一樣」;
想發(fā)點什么,讓別人「知道我在生活」;
想賭點什么,但別真的讓錢包大出血。
Labubu的產(chǎn)品邏輯,就像是一個可拆解的潮流體驗包:價格可控、反饋即時、參與門檻低、心理滿足感高。它是一種聰明的「日常刺激」,不是沉迷,也不是理財,它是一個能被你掌控的小興奮點。
更重要的是,Labubu 雖然確實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,但它的價格一直被控制在「喜歡就買得起」的區(qū)間里,不至于被炒成理財產(chǎn)品。它的價值增長不是靠稀缺制造焦慮,而是靠社交和情緒流通產(chǎn)生共識。
這種以文化認同為基礎(chǔ)的價值系統(tǒng),比那種全靠稀缺性的「金融投機品」,更持久,也更健康(沒錯。我說的就是 NFT)。
潮流的操盤術(shù):被設計的瘋搶,合理的參與感
任何潮流都是被精準操盤的,Labubu 也并不例外,它沒有大張旗鼓,卻又無處不在。
我們當然可以說它「可愛」「療愈」「有性格」,但如果沒有強運營策略和內(nèi)容投放做支撐,Labubu 也不可能從一個 IP 眾多的潮玩品牌里脫穎而出。它的走紅,一定是被設計出來的。
更具體來說,我認為 Labubu 的熱度,踩準了三件事:可控的稀缺性、流通的價格結(jié)構(gòu)、剛剛好的社交熱度。
它不追求全網(wǎng)瘋搶式的「斷貨神話」,一定讓你知道「有人搶到了」。它不讓你覺得買不到,但又一定讓你覺得「想要得到那款,確實要碰點運氣」。這種有門檻但不高不可攀、有期待但不讓你崩潰的參與感,是如今很多潮流品牌最難調(diào)出的比例。
從球鞋、球星卡、再到 CS2 皮膚、NFT,過去幾年的潮流消費越來越走向「金融化」。你不是在買一件東西,而是在賭它未來是否會漲。
它讓人上頭,但也把原本屬于「興趣」的部分壓縮成了「比拼誰懂得更早、買得更快、屯得更多」的金融操作。
而 Labubu,某種意義上,是在這一切之后的「輕反叛」。
它沒有把「稀缺」變成鄙視鏈的工具。它在用極其克制的策略維持熱度:肯定不是誰都能買到最熱門款,但只要你愿意去買,二級價格是你能接受的;不是每一只都能升值,但每一只都足夠可愛,放在桌上你也不會后悔。
這就是它的高明之處:把金融屬性控制在文化屬性之下。
你可以換、可以賣、可以曬,但這些行為背后不是為了套利,而是為了參與,是一種讓人「感覺自己在潮流里」的方式。
它不是告訴你「你該怎樣」,而是提供一種你可以加入、可以退出、可以反復參與的文化節(jié)奏。
而更難得的是,它背后的操盤邏輯,不是「炒高出價」,而是「保持熱情」。
這其實是一種很新的潮流運營理念:不是制造權(quán)威,而是制造可復制的熱情。
它不靠精英定義審美,而是放權(quán)給用戶;不靠「限量焦慮」制造欲望,而是用「低壓參與」培育關(guān)系。潮流,不再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換來的身份符號,而是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可以進入的輕量社交文化空間。
這種「潮流的溫和化」背后,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悄然轉(zhuǎn)向:
潮流曾經(jīng)是門檻,是「你懂不懂」;而現(xiàn)在,它更像一種陪伴,是「你愿不愿意」。
你不是要用 Labubu 證明自己是個懂哥潮人。你只是想在快節(jié)奏生活中給自己留一個小角落,陪著你、被你裝扮、不用解釋。
這不是反潮流,而是給潮流降溫之后的再定義。
Labubu 從不解釋自己是誰。它只是坐在那里,齜著牙、炸著毛、安安靜靜地陪著你。
但也正因為這樣,它反而成了一個情緒出口、一種親密練習、一種可參與的潮流樣本。你可以裝扮它、曬它,也可以什么都不做,只是偶爾看一眼,然后繼續(xù)過你的生活。
我們習慣了太多「需要回應」的關(guān)系,太多「得投入」的熱情。但 Labubu 不是那樣的存在。它不喧嘩、不教你什么,也不要求你反饋。
它只是留在那兒,讓你知道,在這個一切都被講滿的時代,還是有東西愿意為你留下一點空白。
而那一點空白,可能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轉(zhuǎn)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