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魯晚報·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
挎籃手、劃圈腿……在我們身邊,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偏癱患者。肢體功能喪失讓患者失去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,給他們帶來身體、心理極大打擊,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。有資料顯示,全世界有1億偏癱患者生活不能自理,僅我國就有2000萬,而且每年新增約240萬人。如今,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在偏癱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,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。

牽手國家中心 啟動公益救助
雙輪驅動破解偏癱困局
2024年4月27日,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正式成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協作單位,攜手北京積水潭醫院王樹鋒教授團隊開展“中樞性肢體痙攣癱的外周神經調控研究”,將國際領先的神經調控技術引入濟南。短短半年后,醫院又聯合山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啟動“救助偏癱患者關愛基金”,為家庭困難的痙攣性偏癱患者提供“手術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全免”的公益救助,單例患者最高救助3萬元。
“從技術引進到公益惠民,我們要讓先進醫療技術真正惠及百姓。”院黨委副書記、院長王業本介紹,截至2025年6月,公益項目已精準救助20多名貧困患者,而醫院骨科團隊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,已形成覆蓋肩、肘、腕、手、髖、膝、踝、足全部位的手術治療體系,累計完成100多例高難度偏癱手術,其中不乏病程超過10年的復雜病例。
48歲患者的改變:從“寸步難行”到“握杯走路”
“現在能自己端水杯喝水,走路速度趕上正常人了!”48歲的王先生摸著能靈活伸屈的手指,難以掩飾激動。3年前因腦出血留下偏癱后遺癥的他,曾因“手挎籃、腳劃圈”需要家人24小時陪護,直到找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疾病診療中心主任王文德。
“首次就診時,他拇指蜷縮掌心,跟腱攣縮到無法正常著地。”王文德調出術前視頻,畫面里的王先生每走一步都需靠家人攙扶。醫院團隊為其制定“下肢跟腱延長 肌腱轉位重建踝關節功能,上肢神經調控手術解除手指痙攣”的分期治療方案。術后復診時,王先生感慨道“終于不再是家人的負擔,我又找回了尊嚴。”他的眼角泛起淚光。
多級組合手術,解決局部與全局問題
“雖然都是偏癱,但每位患者上、下肢病情都不同。”王文德解釋,偏癱手術涉及四肢眾多部位,是多學科系統工程,需要醫生具備多學科綜合技能,兼顧局部與全局。
是不是所有偏癱患者都適合這種手術呢?王文德表示,這類手術適合因肌張力高引起的痙攣性偏癱患者,約占偏癱病人的40%。表現為上肢肘關節、腕關節屈曲,手指握姿;下肢小腿后邊肌肉緊張,走路足下垂、足內翻,腳趾扣地。對于肌張力很高但有部分主動活動的病人,手術可降低肌張力、糾正畸形、恢復肢體主動活動能力;對于肌張力特別高、肢體不能活動的患者,手術也可改善肢體畸形、方便護理。
一般來說,腦出血、腦梗死發病大約半年以后,當病情進展緩慢,到達瓶頸時,手術可能是比較好的治療方式。此時病人手術意愿較強,配合術后康復會更好。當然,偏癱多年的患者,只要有手術指征,也可進行手術治療。
此外,王文德提醒,腦卒中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,雖然年齡和家族史無法控制,但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肥胖、吸煙和飲酒等危險因素是可以通過努力控制的。為預防腦卒中偏癱的發生,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,養成健康生活方式,適當體育鍛煉并定期體檢。
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在偏癱治療領域的努力和成果,不僅為患者帶來了身體上的康復希望,更給予了他們和家庭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。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公益項目的持續推進,會有更多偏癱患者受益,重新擁抱美好的生活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