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8月29日消息,據媒體報道,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:在半夢半醒之間,身體突然不由自主地抽動一下,甚至因此驚醒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這種睡眠中的突然抽動,在醫學上稱為“睡眠驚跳”,也被叫作“入睡抽動”或“入睡前肌陣攣”。它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肌肉顫搐,與我們平時打嗝、眼皮跳動,或在疲勞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抖動類似,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睡眠驚跳通常發生在剛剛入睡或處于淺睡眠階段時,全身或部分肌肉會突然短暫抽搐,很多人還會伴隨踩空墜落感或模糊的夢境,并因此驚醒。
在深睡眠時期,大腦會放松對四肢的控制。此時如果受到外界聲音等刺激,也可能觸發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。
對絕大多數健康人來說,這種現象并不需要過度擔心。但若頻繁發生、長期持續,則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,需引起重視——
頻繁的入睡抽動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:
焦慮或精神緊張
長期緊張或焦慮會影響睡眠與覺醒機制的平衡,導致更容易發生睡眠抽動。部分服用抗抑郁藥的患者也可能出現此類現象,這與神經遞質變化有關。
缺鈣
鈣質對肌肉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。缺乏時容易引起肌肉痙攣或抽搐,不僅可能導致入睡抽動,還常見于夜間抽筋。
大腦受傷或疾病
若抽動極為頻繁,且伴隨頭痛、頭暈等癥狀,應警惕是否與大腦皮層或下丘腦受損有關。建議及時就醫,必要時進行腦部CT或MRI檢查。
不寧腿綜合征
夜晚休息時雙腿出現難以抑制的不適、抽動,甚至伴有酸麻、疼痛,需下床活動才能緩解,要警惕是否患有不寧腿綜合征。
偶爾發生的抽動通常不影響健康,但如果頻繁發生并干擾睡眠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幫助緩解:
放松身心,保持規律作息
避免熬夜,建立穩定的睡眠節律。
睡前適當拉伸
輕柔的瑜伽或拉伸動作有助于放松肌肉,減少抽動,但睡前2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。
注意鈣質攝入
各個年齡段都應注意適量補鈣,維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。
保持舒展的睡姿
盡量避免趴睡或蜷縮姿勢,這些體位容易壓迫胸腔,影響呼吸,進而引發抽動。一般建議右側臥,有助于身體放松和呼吸通暢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